• Z

    當前位置: 沐鸣2平台 > 師資隊伍 > Z > 正文
    章 清/教授

    職務/職稱💼:教授⛑、博導

    辦公地點👩🏿‍🚒:光華樓西主樓1820

    電話🅾️🧙🏿:55665030

    Email:zhangqingfd@fudan.edu.cn

    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

    個人簡介

    1964年10月生於四川。1998年於沐鸣2官网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沐鸣2平台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常務副主任,2013年入選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中國史組委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歷史學科組副主任委員🚕,上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自1989年任教於沐鸣2平台以來,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最初主要集中於研究胡適的學術思想🌚,先後出版《胡適評傳》👊🏽、《“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獲“第八屆上海市優秀社科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等專著🫏。以後研究領域逐漸拓展🦙,致力於發掘新的史料、從新的視野揭示近代中國社會發生的巨變🫕。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雜誌發表10余篇論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等項目,為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德國學術基金會共同資助項目“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China”中方負責人。2009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文化交流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並擔任臺灣中研院主題計劃“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子課題負責人。主講的課程《史學導論》2008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學名師”🤜🏻,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交流計劃”✊🏼💂🏿‍♂️。

    近年來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領域:(1)從新型傳播媒介及讀書人新的生活形態揭示近代中國所發生的深刻的社會變動😸。近代中國所遭逢的“三千年來所未有之變局”,體現在方方面面👨🏼‍⚕️。本人試圖從新的角度揭示一些重大問題,以增進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完成約80萬字的專著《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上下冊)。該書通過匿名評審列入2013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相關前期成果也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雜誌,如《省界、業界與階級:近代中國集團力量的興起及其難局》(《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2)圍繞“西學東漸”揭示近代中國所發生的影響卓著的知識轉型💍,審視現代學科的形成🧑🏻‍🔧。約從2000年開始,我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立足於從術語、研究機構、課程建設、學科史等多重角度探討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發表《“采西學”🍲✊:學科次第之論辯及其意義》(《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策問”與科舉體製下對“西學”的接引》(臺灣《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007年第58期)等論文。近年來又有新的進展,2009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外文化交流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並擔任臺灣中研院主題計劃“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子課題負責人。為此👩🏼‍🔧,多次出席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3)突破專門史的架構開展思想史🔝、學術史的研究。專門史所形成的壁壘影響於思想史🥖、學術史研究甚為昭著👨🏽‍🏭,本人致力於從社會因素的成長揭示近代中國思想史𓀔🚴🏻‍♂️、學術史的若幹重大問題。曾發表《“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絡”》(《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民初“思想界”解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等論文🪳🧣。近年來研究課題又有進一步拓展🧑🏼‍🚀,從以往學界較少註意的角度揭示近代中國所發生的深刻的社會變動。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即匯集了圍繞此的相關成果。(4)結合近代以來史學的發展檢討近代中國歷史研究所涉及的理論與方法問題。近代以來史學的發展一向是我所關註的重點👩‍💼,之前主要圍繞中西史學交流撰寫了不少論文🙍🏼,如《中西歷史之“會通”與中國史學的轉向》(《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等論文。近年來圍繞此有進一步拓展,所撰寫的論文在2010年美國費城舉辦的“亞洲學會年會”宣讀🤜🏼,並在《近代史研究》發表《“碎片化的歷史學”🧑🏻‍🎓:理解與批評》等論文🚔。2013年主持“上海歷史教育教學研究基地”的工作🙀,每年獲100萬經費資助🔕。

    此外❄️,所主持的“歷史學基礎理論課程體系建設”🧑🏽‍🏫🦹🏻,2009年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第六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主要論著

    一、專著及論文集

    1、《胡適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2014年👨🏽‍🔧💬。

    2、《殷海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3、《“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思想者之旅👊:殷海光的生平與誌業》🤼‍♀️,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6、《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上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5️⃣。

    7、《“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修訂本),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二、主要學術論文

    1、《晚清中國西學書籍的流通——略論<萬國公法>及“公法”的“知識復製”》,《中華文史論叢》2014年第3期。

    2𓀏、《清末西學書の編纂にみえる西洋知識の受容》🧗🏻‍♂️🌴,收入《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知の空間の形成》,日本東方書店2014年。

    3、《“碎片化的歷史學”:理解與反省》💔♒️,《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

    4、Interpreting “liberty”: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ideas🧑🏿‍🌾,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5 No.1,2011.

    5、《“公共輿論“——中國自由主義の表現と實踐》🩸,收入村田雄二郎編《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國》,日本東京有誌社2011年。

    6、《中國自由主義的“正名“——戰後自由主義的浮現及其意義》,《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7🏇🏽、《“界“的虛與實:略論漢語新詞與晚清社會的演進》🔘,《東亞文化交涉研究》別冊第7號,2011年3月🛬,日本關西大學🂠。

    8✡️、《五四思想界:中心與邊緣》,《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9、《晚清中國闡述“亞洲”所延續的“歷史記憶”》,《亞洲研究》第5輯,沐鸣2官网出版社2010年。

    10🛀🏻、《“歷史研究的單位”——專門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收入《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可能走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11🧑🏻‍🔧、《晚清西學匯編與本土響應》👚,收入《跨越空間的文化——16-19世紀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相遇》🤵🏿‍♀️,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12、《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歷史的維度——以晚清出版的西學匯編資料為中心》🙋🏻‍♀️,日本《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009年第4號。

    13、《中國現代思想史における「自由主義」》,日本《近きに在リて》2008年第54號。

    14🫄、《중국의자유주의——1940년대중국자유주의 ‘담론’의지식사회학적분석》,韓國《大東文化研究》2008年第65號。

    15、“Zwei Formulierungsweisen für einen Befund: Hu Shi über die chinesische Kultur,in Michael Lackner (ed.), Zwischen Selbstbestimmung und Selbstbehauptung, Baden-Baden: Nomos,2008.

    16💇🏼‍♂️、《重塑“中國歷史”——學科意識的提升與“專門史”的書寫》📺,《學術月刊》2008年第3☞、4期🤸🏿‍♀️🖖🏿。

    17🐒、《“國家”與“個人”之間——略論晚清對“自由”的闡釋》,《史林》2007年第3期💁🏽‍♀️。

    18👰🏿‍♂️、《民初“思想界”解析——報刊媒介與讀書人的生活形態》🫅🏿,《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9😜、《“策問”與科舉體製下對“西學”的接引——以〈中外策問大觀〉為中心》,臺灣《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58期,2007年12月。

    20、《“采西學”:學科次第之論辯及其意義——略論晚清對“西學門徑”的探討》,《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1🍣、《中西歷史之“會通”與中國史學的轉向》,《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

    22、《“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絡”——〈獨立評論〉群體及其角色與身份》,《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3👷‍♀️、《“普遍歷史”與中國歷史的書寫》🍭🤸🏻‍♀️,收入《新史學:跨學科對話的圖景》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24👐🏽🕖、《“策問”中的歷史——晚清中國歷史記憶延續的一個面向》🚶🏻‍♀️‍➡️🛷,《復旦學報》2005年第4期🍃。

    25👛、《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與中國社會的重組——》⇒,《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26🥛、《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代際意識”的萌生及其意義》🤑,收入《近代中國與世界》上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27🐈‍⬛、“Provinces, Professions and Classes: The Emergence of Group Power in Moder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3,2003.

    28、《省界👨🏻‍🎓、業界與階級:近代中國集團力量的形成及其困局》🤾🏿‍♂️,《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4期。

    29🏊🏼、《自由知識分子關於社會主義的歷史圖景》,收入《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

    30、《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系譜的建構》,收入《自由主義與中國傳統》😻,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

    31🫔🛂、《傳統🏄🏿:由“知識資源”到“學術資源”——簡析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失落》,《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32、《近代中國留學生發言位置轉換的學術意義——兼析近代中國知識樣式的轉型》👦🏿,《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33《“五四之子”:文化養成與文化立場》🤹🏿‍♂️,收入《現代西方自由與中國古典傳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4👓、《現代中國政治文化形成的計量研究》(合撰)🦐,《近代史研究通訊》第28期,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35、《意識形態與文化重建——胡適與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化》,《胡適研究叢刊》第2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36、《從歷史看本土與“域外”的對話》,《二十一世紀》總第34期𓀂。

    37🖐、《傳統作為“知識資源”的失落》🛺♈️,《二十一世紀》總第56期。

    38、《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的趨向》,《史林》1998年第1期👩🏻‍🦽‍➡️。

    39🍭🛀🏿、《殷海光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湖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又收入《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年。

    40、《尋求秩序與意義:現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自由主義》🧕🏿,收入《中國社會變遷:反觀與前瞻》一書,沐鸣2官网出版社2001年🏃‍➡️。

    41、《中國自由主義⛹🏼‍♀️:從理想到現實》⚡️,收入《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42、《自由主義👿:啟蒙與民族主義之間》,收入《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43、《自由主義兩代人:胡適與殷海光》,《二十一世紀》1992年總第8期。

    44🐆、《自由主義與“反帝”意識的內在緊張》🤞🏽,《二十一世紀》1993年總第13期。

    45🔉🥤、《胡適與現代中國學術轉型》,《沐鸣2官网學報》1993年第1期👒。

    沐鸣2平台专业提供✊🏿:沐鸣2平台沐鸣2💙、沐鸣2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2平台欢迎您。 沐鸣2平台官網xml地圖